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最高學術稱號。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開拓者、領航人,長期以來,廣大兩院院士前瞻世界科學走向,胸懷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創新中國”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汗水。
  身體力行 攀登高峰
  廣大院士是我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新中國成立之初,大批優秀科學家毅然留在大陸,一批海外學子也紛紛回到祖國,成為中國主要學科的開拓者和近代科學的奠基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也就是後來的院士。
  廣大院士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領航人。從1956年新中國第一張科技發展藍圖——《1956-196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到此後每一次國家科學技術規劃的制定和咨詢,廣大院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和一年一度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基本上都是兩院院士,他們是院士群體的傑出代表。
  作為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的貢獻者,廣大院士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從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出發開拓新的方向,引導我國重大科學技術佈局和發展方向的選擇。在一系列重大研究和工程中,兩院院士勇挑重擔,開拓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一系列原始創新成果,為創新驅動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潘建偉院士帶領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糾纏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徐芑南院士不顧年邁,接受了“蛟龍”號總設計師的任命,帶領團隊探索深海大洋;李振聲院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黃河下游鹽漬土區開展治理工作,近年又為“渤海糧倉”工程作物增產嘔心瀝血……
  中微子物理、高溫超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基礎科學研究屢屢獲得突破;超級雜交水稻、高速鐵路、載人深潛、探月工程……工程科技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這些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的成果背後,廣大兩院院士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貢獻智慧 支撐發展
  城鎮化、“三農”問題、重大傳染性疾病、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安全、防災減災……長期以來,廣大院士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咨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許多政策建議。
  錢正英院士主持的“水資源系列戰略咨詢研究”,侯祥麟院士91歲高齡時仍不辭辛勞牽頭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張彥仲院士主持的“建設節約型社會戰略研究”……一系列重大咨詢研究,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廣大院士及時提供智力支撐。2003年非典期間,22位院士聯名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對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研究、構築我國預防醫學體系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科院學部迅速成立了“四川汶川地震”咨詢項目研究組,院士們緊急行動起來,圍繞餘震監測、預防次生災害、災後重建等問題,多次召開科技救災專題研討會和咨詢會議……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國正面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關頭。院士群體還將針對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等國家建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繼續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支撐。
  率先垂範 積極改革
  長期以來,兩院院士獻身科學、潛心研究,求真唯實、愛國奉獻,在為人為學方面樹立了良好風範,有力促進了全社會科學文化建設。
  院士群體在做人做事做學問上身體力行,嚴格自律,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並開展了一系列切實加強科技界科學道德建設的重要表率性行動。如兩院於 1997年聯合發出倡議——《做物質文明建設的先鋒當精神文明建設的表率》;先後制訂了相關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規範院士自身行為……
  院士們還積極開展科學傳播活動,大力加強科學文化建設,承擔起向社會示範創新行為、展示創新成果、培育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文化的責任。“百名院士百場科技系列報告會”活動、“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等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少年中產生了積極反響。
  必須看到的是,近年來,我國院士制度也出現了一些社會關註、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比如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過多,院士稱號承載了一些非學術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負擔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社會廣泛關註和期待。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也提出了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建議,著力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相信院士制度將繼續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征途上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原標題:前瞻世界科學走向 胸懷國家人民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60raiw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